蓉城花會
曾克
成都一年一度的花會開幕了。
花會,對于剛來蓉城的人具有強烈的吸引力,就是“老成都”知道了它開幕的消息,也會情不自禁地談論著它的各種情況。年老的引經據典地介紹花會的歷史、發展和變化,他們說,成才青羊宮花會據史料記載,是從唐朝開始的。青年人通過親身經歷,講述解放以來自己從花會上得到的知識。孩子們則爭著介紹花會上多彩的風車和大氣球。
我雖然已在成都住了一年,遇上花會,還是第一次。開幕這天,我起的特別早,飯后便直奔青羊城宮,這成都西郊的美麗、古老的寺院。
才九點鐘,通惠門到青羊宮的寬暢馬路上,已經擁擠著愉快的人們。林蔭道上新植的垂柳,宛若花會招待員,列隊迎接游人。
遠遠近近都是花
進了花會南大門,沿著花徑走不多遠,一座新堆的假山出現在面前,給花會的自然景色增添了情趣。游人走到這里,可以繞過假山,隨著自己的的興趣,向四面分流而去,舒適地漫步在繽紛的花海之中。假山背后,是風姿別致的噴水池,水從澗石間緩緩涌出,紅色金魚攪著微波嬉戲。
我站在假山旁向四面看了看,猶如完全被萬花包圍起來了。在視線可以看到的遠遠近近,高高低低之處,無不是花天花地。桃紅李白,相互斗艷;海棠和紅梅,象火焰般怒放;玉蘭花苞蘊蓄著無限的春意,茶花恰如一抹紅霞。游人們在這里一散開來,很快就給花叢隱沒了,只聽得歌聲和笑聲……。這情景比陸放翁所寫:“當前走馬錦城西,曾如梅花醉似泥,二十里中香不斷,青羊宮至浣花溪。”要更加迷人。
花會的精華
離開了濃香撲鼻的花林,向青羊殿方向走去,一陣微風中又帶來了浸人肺腑的幽香,這是盆景園內千百盆蘭草盛開的訊號。
這里的百多種花草也別具風姿,色香各異地逗人喜愛。今日雨后新晴,花心正滴露,在一片片如洗的嫩葉上,凝聚起閃亮的珍珠。今年花會上特意布置的“春夏秋冬四季花開臺”,更成了花會的精華之一。這兒,牡丹提前含苞放蕊;白蘭和梔子花爭放幽香;傲霜的“蟹瓜”和“銀虎須”,開得象在秋天一樣起勁;最珍奇的是晚秋的芙蓉也含苞待放;紅梅和水仙不愿再同冬日歸去依然放射著青春的集中表現,是人征服、改造、美化自然所做出的貢獻。
在售果苗處
專售花果苗的八角亭邊,被姑娘們圍得水泄不能。這個在新吻著金黃的“洋蘭草”,那個在欣賞玲瓏的“小燈籠”。有的情不自禁的把買好的“紫蝴蝶”采下一朵插在頭上。一個穿著紅花線衣、梳著雙辮的姑娘,雙手提了兩個新買的花園竹籃,擠進人群中大聲問:“哪位是賣果苗的?請選些橘子、廣柑、蘋果、梨苗給我。”當一位老花工應聲走到她跟隨前時,她又耐不住地自言自語地說:“要挑些壯實的品種,讓它們長得快,長得好。”原來這是一位小學的教師,她準備和學生一起辦一個小小的果園。
在壩事會上
在花會的壩事會上,游人們有的在購買鋤頭、木耙、鐮刀、糞桶、簡易抽水機、木制水車等農業生產工具,有的在交換優良種子。市林牧局舉辦的小型畜牧業展覽會,展出有白羽紅冠的萊亨雞,金絲絨般的澳洲黑,它們在海棠樹下得到了舒適的家舍。雪白肥肚的北京鴨,在桃林覆蓋的小河岸上曬太陽。還有多乳的奶牛,特大的雜交豬……
在花會上,我進一步感到我國人民生活的豐富多彩。
作者簡介:曾克,現代女作家,原名曾佩蘭,曾用筆名海牟、一可、田木巒等。河南太康縣縣場面人。生于1917年。1936年前,在河南開封北倉女中讀書。抗日戰爭爆發后,開始寫小說和散文。1940年到延安文藝界抗敵協會工作。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。抗戰勝利后,任晉冀魯豫邊區文聯理事和《北方雜志》編委。1947年隨第二野戰軍挺進大別山,參加了淮海、渡江、進軍西南諸戰役。解放后。歷任中國文聯委員,中國作協理事,四川文聯和作協副主席。主要作品有《曾克散文集》,小說集《前仆后繼》,與柯崗合寫的作品有:散文集《因為我們是幸福的》、短篇小說集《邊疆》,《一同成長》,電影文學腳本《中央突破》等,還與柯崗及重慶話劇團集體創傷了話劇《針鋒相對》。
摘自: 《中國新聞》1961年4月19日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