岳麓山和桔子洲頭
李霽野
長沙的岳麓山是我早在少年時代,就已經耳聞神往的地方。我的小學同班同學韋素園曾在長沙學習過,參加過學生運動。我們幾個同學在故鄉圍爐夜話的時候,他像說故事一樣,談到學習和學運的情況,也不止一次談到岳麓山的景物。因此,岳麓山在我聽焉一直是一個很親切的的地名。
世事滄桑,他早已不幸逝世了。
十幾年前,一個在抗日戰爭時期結識的朋友在岳麓山定居,來信把岳麓山和桔子洲頭的的景物,描繪成一幅多么令人神往的畫圖呵!
毛澤東主席的詞《長沙》,更引起我對于富有詩情畫意的岳麓山和桔子洲頭的向往。
一九六三年五月,我初訪長沙,會晤舊友,暢談往事,也到岳麓山一游。我只在愛晚亭旁徘徊一會,遠遠看望桔子洲頭和湘江,沒有向岳麓山高處攀登,也沒有到江邊了望,因為天色已近黃昏,還在下著蒙蒙細雨,我沒有欣賞到明媚的山光水色,但是仿佛看見了蒙著輕紗的西子,自是另外一種境界。我想,今天未盡丘壑美,留得青山他日來吧。
時光真好像"白駒過隙",十五六年匆匆過去了。中華民族經歷了許多可悲的災難,度過了許多艱苦的歲月!但是暴風雨過后,中華民族息息相關的革命勝地。這篇短文只略記我游岳麓山和桔子洲頭時思想感情的點滴。
我們游岳麓山,首先到愛晚亭。因為亭的周圍楓樹很多,一到秋季,"層林盡染",風景如繪,所以亭名原顯秋葉。清代詩人袁子才以為此地風光,很像杜牧在一首詩中所寫的境界:
遠上寒山石徑斜,白云深處有人家。停車坐愛楓林晚,霜葉紅于二月花。
就把亭名改為愛晚了。現在"愛晚亭"三個字是毛澤東主席題寫的。在繞亭緩步的時候,忽然聽到遠遠有布谷的鳴聲。這鳴聲引起多么豐富的詩的聯想!布谷總愛在樹林深處深處鳴叫,是很不容易看見的鳥,多年中我只見到過一次,還說不準是否真是它。它遠不如黃鸝容易識別,這種可愛的歌鳥,我卻是多次聽過見過。雖然我很愛讀英國哈 德生寫鳥的文章,關于鳥的知識卻很少,只知道布谷不自己孵雛,形體酷似杜鵑,很容易混淆。我在四川聽到過一種鳥鳴,友人告訴我那是杜鵑,但我沒有看見過。雖然兩種鳥的鳴聲很不相同,我也往往對它們分不開彼此。在我寫的一首絕句初稿中,我就給它們張冠李戴了。
岳麓山并不很高,雖然友人好意勸阻,我也緩步上了山頂。因為有輕霧,遠望看不清長沙全市。這里有一口白鶴泉,據說原有一雙白鶴,在井旁一株銀杏樹上棲宿。以后白鶴杳無蹤影,銀杏樹也被電火焚枯。人們因為懷念白鶴,在井亭的天花板上繪畫了兩只,亭亭玉立,栩栩如生。據說飲了泉水,不能永生,也可長壽。至少用泉水澆銀杏樹,多年前樹就發出新枝了。至于白鶴,傳說仙人騎著各天了。
這白鶴仙游的傳說,自然引人想起崔顥吟詠的黃鶴樓的詩:
昔人已乘黃鶴去,此地空余黃鶴樓。黃鶴一去不復返,白云千載空悠悠。
…………
從黃鶴樓,我又自然聯想到李白的《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》:
故人西辭黃鶴樓,煙花三月下揚州。孤帆遠影碧空盡,惟見長江天際流。
情感真摯,詩藝精湛,如聞其聲,如見其人。友誼詩情,相得益彰。
我們依依不舍地離開岳麓山,去游覽桔子洲頭。一進門,滿園桔花清香撲鼻,仿佛向我們表示親切的歡迎。湘江岸上已經建立一亭,可以在那里瞭望江景,我遠遠看到一葉孤帆向天際緩駛,上引的詩句便形象地呈現到我的心頭。
離亭不遠,已砌起一壁,上面用金字摹寫毛主席的《沁園春·長沙》。在詞中所寫的環境中,吟詠這首杰作,真是"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!"不過,這滋味當然不同于舊詞人所歌詠的那種情調。這里所描寫的大自然及自然界中的事物都富有青春朝氣,便讀者精神煥發,心胸開闊:有生命的生氣勃勃,自由自在地活動著--"鷹擊長空,魚翔淺底";無生命的也以動態呈現在讀者眼前--"百舸爭流……浪遏飛舟"。在這樣環境中,一群新時代的青年,既能"激揚文字",又敢"糞土當年萬戶侯",像一群海燕,在風起云涌的高空飛翔,像一列巨鯨,在白浪滔天的湘灌突進。這是一幅象征新時代的多么壯美的畫圖!這使人不歡呼:"數風人物,還看今朝!"
這首詞富民族風格,題寫在這里是十分適宜的。這使我想到,中國的庭園藝術豐富多彩,有特殊的民族風味。桔子洲頭正在建造,應當吸取別處庭園的優點,結合地方的特色,把它建成有民族色彩的清幽美麗的公園。詩壁如用大理石鑲邊,上覆飛檐綠藍琉璃瓦的頂,似乎比現在的形式好。
反復吟詠,有些詩句似乎有了新的意義。"糞土當年萬戶侯"使我想到當年軍閥內戰的悲慘歷史,聯想到北伐戰爭。這次北伐,不是因為國共合作,才取得初步成功嗎?順著中國革命史,不能不聯想抗日戰爭。不是因為國共合作,民族統一,才取得抗日的最后勝利嗎?大敵當前,一個民族合則安,分則危,不是我們應當記取的嚴酷的歷史教訓嗎?忘記這些教訓,違反歷史的規律辦事,到頭來是要萬年遺臭,身敗名裂的!
在長沙停留了五天,終于不得不同舊友話別了,彼此很覺依依,只好相約再會以自慰。幾日的感受,詩的聯想,促使我走筆急就了兩首詩。《贈別友人》雖然是借用了幾個詩人的辭句和意境,抒寫的卻是真情實景。《感時》或者也可以稍稍表達全國人民的心聲吧。
贈別友人
孤帆望盡故人心,湘水悠悠遠客情。難得他鄉逢知已。杜鵑且住一聲聲。
感時
幾番危局曾同舟,恩怨何消計不休!記取脊令詩大義,和平統一值追求。
作者簡介:李霽野,現代著名作家,文學翻譯家,教授。生于1904年。安徽省霍丘縣葉集人。1924年認識了魯迅先生,次年加入未名社。1925年至1927年在燕京大學讀書。1929年以后在北京、天津、四川等地大學任教。1946年去臺灣,曾任臺灣省編譯包編篡和臺灣大學教授。新中國建立后,任天津南開大學外語系教授、系主任。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。兼任過天津市文化局局長,天津市政協副主席,天津市文聯、作協副主席,被選為第二至第五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。二十年開始寫詩和散文,主要著作有:小說集《影》,散文集《給少男少女》,詩集《海河集》,雜文集《魯迅精神》,游記《意大利訪問記》,回憶錄《回憶魯迅先生》、《魯迅先生與未名社》,與人合寫的文藝論著《朝著毛澤東、魯迅指示的方向前進》。主要譯著有:長篇小說《被侮辱與被損害的》、《簡愛》、《在斯大林格勒戰壕中》、《難忘的一九一九》、《斯大林格勒》、《虎皮武士》,還譯有散文集《四季隨筆》等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