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蓬萊閣
峻青
壬戌之年,仲秋八月,我來到了渤海之濱的蓬萊縣,登臨蓬萊閣。
說來慚愧,身為膠東人,我的家鄉海陽縣,與蓬萊近在咫尺我卻竟然沒有到過這大名鼎鼎的蓬萊閣。難怪今兒個這里的主人對此有些驚訝了。
確是名不虛傳,蓬萊閣不止是以山海之勢,建筑之雄而名聞遐邇,更以那綺麗雄偉的的帶有一種虛幻縹緲的神秘色彩,而給人以仿佛是身臨仙境之感。
是的,蓬萊這座風光優美的登州古城,千余年來,就一直有仙境的美名。蓬萊二字,自古就和神話聯系在一起,我國古代傳說中的海上三仙山,就是方丈、瀛洲、和蓬萊。據說,秦始皇東巡,就曾到這兒來尋求過長生不老之藥。以后,漢武帝又接踵而來,尋仙覓寶。
他們當然是空手而回,但是,這仙境的美名,卻一直久傳不衰。
記得童年在學校讀《幼學瓊林》時,就讀到過這樣的句子:
蓬萊弱水三千里,非飛仙不可渡。……
教師在講解時,還加以發揮說:
“那三千里弱水,連雞毛都要沉底,船舶就更是浮載不起,所以只有神仙才能飛渡。”
也曾讀過白居易的“長恨歌”,其中有兩句:
海上有仙山
山在虛無縹緲間
富于幻想的童心,每每隨著這些優美的神話傳說,去神游那蓬萊仙境,飛渡那弱水三千。
如今,當親眼看這山、這海、這閣的時候,那虛幻神秘的色彩,仍不稍衰。
我站在這蓬萊閣上,向北眺望,北面是一望無際的大海。這一天,天氣半晴半陰,當云開日出時,可以看到長山列島中的一群島嶼,象一顆顆綠色的寶石,鑲嵌在碧藍的大海之中;而當海上飄浮著一片白的云霧時,那些島嶼就在這云霧中時隱時現,若有若無。這時候,蓬萊閣也裹在那白的云霧之中,時隱時現迷離縹緲。一陣風過處,這閣顯出了它雄偉的姿態,□飛高翹,朱棟流云,象要凌空飛去的樣了;一陣煙涌來,這閣就隱沒在煙霧之中,影影卓卓的,現出一片朦朦朧朧的影子,這就更增加了虛幻縹緲的感覺,神秘蕩搖的色彩。在這種時刻,這島,這閣,這山,這海,每每使人想起了海市蜃樓。
海市蜃樓,在蓬萊,被稱為“神仙現市”,是蓬萊有名的八大景之一。而蓬萊之被稱為仙境,和這兒的海市蜃樓有很大關系。
由于特殊的環境條件,這兒每年的春夏秋三個季節,常有海市出現。這出現的方向,是在蓬萊閣北面的大海之中。當海市出現時,只見北面海天相連之處,原先浮在海上的島嶼消失不見了,海面上突然出現一片從未見過的景致,有時是奇峰突兀,山巒相綿;有時是古木參天,荒村野寺。有時是劈面出現一座城市,城市中樓房林立,街道縱橫,車馬行人,熙熙攘攘……
這種虛幻的奇景,風靡了多少游人。多少人慕名而來,希望能有幸一睹為快。今天,我也是不住地眺望北面的大海,希望能看到這一奇景。可是,它卻始終沒有出現。這種機緣,實在是太難得了。
人們告訴我:有一個電影廠的攝影師,為了拍攝海市,每天拿著攝影機,到蓬萊閣上去等待,他等了好幾個月,海市一直沒有出現。后來,他等得不耐煩了,準備回廠了,還在他忙于整理行裝時,海市突然出現了。當他聞知后,拿著攝影機跑去時,海市已經消失了。他連連地跺著腳,悔恨不迭。
據說,直到現在,還沒有那個電影廠拍攝下海市的奇景。原因就是它出現得得太突然,而又消失得太快。但也有例外,文化局張局長告訴我:一九八一年七月十日下午出現的一次海市,竟延續了四十分鐘之久,為歷史上所少見。那一天,天氣晴朗,遠處的海面上,飄浮著一層淡淡的薄霧。兩點四十分,對面廟島南側的海面上,隱隱約約地出現了兩個小島,十分鐘后,這小島的輪廓越來越清楚。島上的山峰、樹木道路,還有掩映在樹木叢中的樓閣以及行人、車輛,都清晰可辨。這一天,在蓬萊閣上游覽的五百多人,都看到了這個奇觀。
這真是:踏破鐵鞋無覓處,得來全不費功夫。
這一天的游客們有福了。
最有趣的還是我們的那位蘇東坡老先生。
他在宋神宗元年(公元1805年),從黃州調至蓬萊,只干了五天登州知府,就又奉調進京。他聽說這兒常有海市,就渴望一睹為快。可這時已是冬天,早過了出現海市的季節,于是,這老先生心血來潮,竟然仿效韓愈游南岳遇雨而祈神開云的故事,裨求海神,賜他海市一觀。這當然是白費心機,可他居然以浪漫主義的想象力,寫出一首《登州海市》的詩。詩云:
東方云海空復空, 群仙出沒空明中,
蕩搖浮世生萬象, 豈有貝闕藏珠宮?
心知所見皆幻影, 敢以耳目煩神工。
寒歲水冷天地閉, 為我起蟄鞭魚龍:
重樓翠阜出霜曉, 異事驚倒百歲翁。
……
……
這首詩,前面還有個小序:
予閏登州海市舊矣。父老云:“嘗出于春夏,今歲晚,不復見矣。”予天官五日而去,以不見為恨,褥于海神廣德王之廟,明日見焉。乃作此詩。
說得活靈活現,煞有介事。其實,蘇東坡并未真地看到過海市,他對海市的描繪,只不過是人們的傳說和自己的想象罷了。這也沒有什么奇怪的,許多傳說和神話不就是這種浪漫主義的產物嗎?
還有一種更浪漫的說法是:這海市,是從大蛤蜊精嘴里噴出的氣化成的。所以蘇東坡的詩中,就有著“豈有貝闕藏珠宮”之句。但這種傳說,也和蓬萊這個得天獨厚的海域中盛產種種珍貴的貝類海味有關。在廟島以北的海面上,有一個地方叫珍珠門。由于海流及地形的關系。珍珠門以內,產生許多別處罕見的珍貴海味,比如海參,這兒的海參是海參中最好的品種——刺參。鮑魚,這兒的鮑魚也是別處所沒有的紫鮑。還有一種制造干貝的美味——扇貝。這兒的扇貝特別多,特別大,特別美麗,那扇子形貝殼上,布了紅瑪瑙似的條形花紋,貝殼張開,露出了白玉般的肉柱。所以人們說它能吐氣成云,幻為海市。這些罕見的珍品,只須在珍珠門以內生長,而珍珠門外,卻很難看到。這樣,珍珠門也就帶有一種神秘的色彩了。
八仙過海的神話,也產生在這里。
在蓬萊閣上,一位名叫柳妍的年青姑娘——蓬萊文管所的講解員,把這個神話傳說,講得有聲有色。她說:
“……我們都聽說過八仙醉酒的故事。傳說,他們就是在這蓬萊閣上喝醉了酒過海的。他們為了顯示自己的神通,就不乘船,而憑著各自的寶物漂洋過海。藍采和手里擎著一只花籃,他是八仙中年齡最小的一個,當時才十五歲;漢鐘離的寶物是蒲扇,他躺在這蒲扇上,凌波破浪;韓湘子是唐朝大文學家韓愈的侄子,他的寶物是一只洞簫,他把洞簫一吹就隨著那悅耳的樂聲飛過了海洋;呂洞賓是八仙中的頭頭,他的寶物是寶劍;何仙姑是八人中唯一的女性,她手里擎的是一枝荷花;鐵拐李的寶器是個葫蘆;曹國舅的寶物是云板;張果老的寶器是漁鼓,這怪老頭兒,喜歡倒騎毛驢,日行萬里。據說,河北的趙州橋上,還有他騎驢留下的腳印呢。好,他們就這樣各自拿著自己的寶器,破浪出海了。有個成語叫;‘八仙過海,各顯神通’,典故就是由此而來。其實呢,這八個人,根本就不是什么神仙,而是八名囚犯。古時候,這蓬萊對面的廟島,名叫沙門島,是專流放囚犯的地方,有些古典小說和戲曲中說‘發配沙門島’,就是這個廟島。有一次,沙門島上有幾個囚犯,趁著黑夜,抱著門板、葫蘆等物件,漂過大海,逃走到了蓬萊,于是,人們就把他們說成是神仙,越傳越神。從此就產生了八仙過海的神話。”
越獄的囚犯,演繹成了神通廣大的神仙,這是人們對于這些反抗封建官府的囚犯們的同情,也是對他們的勇敢行動和冒險精神的贊賞。這想象力,是夠豐富的了,也夠浪漫了。據說,有一家電影廠,還在蓬萊拍攝過關于“八仙過海”的神話故事片呢。
這一些,恐怕都是蓬萊被稱為仙景的原因吧。
但是,我覺得:來到蓬萊閣上,除去使人感到它的風光優美和神秘色彩之外,最明顯的,還是那一股強烈的火辣辣的愛國激情,直在人們的心頭洶涌。
正是這優美的風光,大好的河山,使人感到祖國的可愛,而這兒的歷史、人物,和它的地理環境,就更加激發著人們的愛國熱情。那雄偉的水城和抗倭名將戚繼光一門忠勇的事跡,正是這蓬萊閣的另一光輝,也是它的驕傲。
這水城建筑在丹崖山下,蓬萊閣東側,這個雄偉的軍事設施,它的前身,是北宋慶歷二年(公元1042)建置的刀魚寨,是為了巡守海防而建的。明時倭寇猖獗,不時從海上登陸騷擾。于是,明洪武九年(公元1376年)在這兒設立登州衛,壘土筑墻,名“備倭城”,以后又幾次修建,使得它更加雄偉堅固,結構巧妙。它周長約三華里,那堅固的城墻,從丹崖山頂,蓬萊閣東側,蜿蜒而下,一直伸展到山腳下面,形成倚山臨海之勢。水城的水,是從北面的大海里引進來的,設有兩個水門,水門上設有巨大的水閘,平時閘門開放,船舶可以自由出入;一旦有事,關上水閘,就可切斷海上通道。水門外面的東西兩側,各有炮臺一座,互為犄角,控制著附近海面。
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,就曾在這兒,憑著這進可以攻,退可以守的水城,守衛著西到萊州,東到寧海的千里海岸,進行抗倭斗爭,也憑著這構造巧妙形勢險要的水城,訓練水師,加強戰備。
戚繼光,就是這蓬萊人。他出生于將門之粗,祖輩六代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。這個從水就在忠心保國抗御侮的家庭熏陶下一成長的將門之子,十六歲就擔任了登州指揮僉事之職,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。
小筑慚高枕
憂時舊有盟
呼樽來揖客
揮塵從談兵
云護牙簽滿
星含寶劍橫
封侯非我意
但愿海波平
這是戚繼光的一首五律明志詩。從這首詩里,我們可以看出這位民族英雄的偉大抱負和愛國激情。戚繼光因戰功卓著,官至太子太保、左都督,后又加封少保。而他卻不慕功利,一心念著抗倭的大業,國家的靖平。“封侯非我意,但愿海波平”,多么崇高的情懷啊!
他的另一首七律《過文登營》,更抒發了他的這種一心為國崇高情懷:
冉冉雙帆渡海涯
晴煙低護野人家
誰將春色來殘堞
獨有長風送短笳
水落尚存秦代石
潮平不見漢時槎
遙知百圖微茫外
未敢忘危負的華
戚繼光時刻沒有忘記的倭寇的猖獗,他未負年華,十六歲襲任登州衛指揮僉事,二十六歲又晉升為署部指揮僉事,擔當起防御山東沿海倭寇的重任。全一面率部與倭寇作戰,一面在水城操練水師,加強戰備。經過多次戰斗,山東沿海的倭患終于平息。而東南沿海的倭患又起。于是,他又被調任浙江都司僉事,鎮守寧波一帶海面,并以農民和礦工,組織一支驍勇善戰的戚家軍,屢挫倭寇,一次就殲戰五千多名,終于把倭寇趕出了浙江沿海。以后,當福建又有了倭寇騷擾時,戚繼光又奉命援閩,迅速蕩平了橫嶼、牛田、林墩三大倭寇巢穴。不久,東南沿海,也告靖平了。
這位在中華民族的抗御外侮的史書上,寫下了光輝一頁的戰功顯赫的民族英雄,到老年時,遇到了奸臣的彈劾,又回到了老家蓬萊,在水城旁邊的蓬萊城里,度過了他的殘年。一個傳說是,最后他還是死于權臣的陰謀暗殺之中。我曾看一過香港拍的一部電影《密殺令》,寫的就是戚繼光怎樣被權臣的毒藥毒死的。看過后,心情一直沉重了好多天。
為了紀念這位抗倭名將,人們在戚家祠堂旁邊,修了一座高大的牌樓:“父子總督”坊。這牌樓,至今還巍然聳立地蓬萊城里,激勵著千百萬游人的愛國熱情。
站在這蓬萊閣上,遠眺那碧波萬頃水天一色的遼闊海域,俯瞰這氣勢雄偉構造巧妙的水城,怎能不使人緬懷那過去的伉倭英雄,激發起今天的愛國激情呢。
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,當年馮玉祥將軍在登臨蓬萊閣時題下的“碧海丹心”四個大字,正是這種心情的抒發。
那是一九三四年五月,馮玉祥懷著抑郁的心情,從泰山來到了蓬萊。九·一八事變,日本帝國主義的猖狂侵略,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浪潮。做為愛國將領的馮玉祥先生,力主抗戰,并與共產黨合作,組織民眾抗日同盟軍,進行了舉國聞名的察哈爾抗戰。但卻因遇到了蔣介石的破壞和日寇的進攻而失敗,馮玉祥被迫息影泰山,憂憤難平。在來到蓬萊的當天,他就去瞻仰了戚繼光的祠堂,并寫了一副對聯,刻在戚祠。這對聯是:
先哲捍宗邦,民族光榮垂萬世。
后生驅勁敵,愚忱慘淡繼前賢。
以后,他又在蓬萊閣上,疾揮巨筆,寫下了:“碧海丹心”四個大字。
這字,蒼勁凝重,充分表達了馮玉祥的愛國激情,也充分流露出他心中的抑郁悲憤之忱。
是的,當我們看著這刻石時,完全可以想見當年馮玉祥登臨蓬萊閣的心情:東北滄陷,全國人民的抗日激情,象火山爆發;而他卻被迫隱居山林,以讀書習字打發光陰,而當他站蓬萊閣上,縱目遠眺,望著大海那邊的東北大地上,敵騎縱橫,妖氣四起,而他地被束住了手腳,無能為力。他還不能“繼前賢”,象戚繼光那樣的“驅勁敵”,而卻只有向著這萬頃碧海,表抒他的一片丹心了!
這是馮玉祥將軍的悲劇,也是歷史的悲劇。
當然,這悲劇的歷史,如今是一去不復返了。但是,這蓬萊閣的風物,卻永遠激勵著人們的愛國激情。我看到,就在這蓬萊閣上,當人們聽到講解員講解上面我寫到了那些歷史事實時,許多人的臉上,都表現出了激動的神色。有一位身著軍服的海軍戰士,站在“碧海丹心”的刻石旁邊,默默地用食指在他的胸前用力地寫下了“碧海丹心”四個大字,然后,轉回身去,高高地抬起頭來,仰望著水天一碧的茫茫大海,臉上的神色,是那么莊嚴肅穆。
我深深地理解他的感情。
他是要把這“碧海丹心”四個大字,牢牢地刻在他那火熱的心中。這,不也正是所有的人的共同情感嗎?
是的,如今,當我們站在蓬萊閣上,看著這仙境優美風光,眺望著水天蒼茫一碧無垠的遼闊海域,緬懷著先烈們御侮衛國的英雄業績時,怎能不倍加感到我們祖國的可愛,民族自豪,自己的神圣職責呢?
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上海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