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岡漫記
謝慶榮 于振華
秋日晴朗的一天,我們有機會漫游了山西大同市西郊的云岡石窟。
云岡石窟,是中國三大藝術寶庫之一,多少年來,便以它那宏偉的規模,高超的雕刻藝術,而聞名于國內外。
從山西省大同市乘郊區公共汽車,西行三十二華里,便到了武周山下的云岡古窟。石窟坐北朝南,依山開鑿,從遠處望去,在一片被切開石山的斷壁上,密布著一個個不規則的石孔,東西綿延約二華里。十里河(武周河)從窟前蜿蜒流過。石窟背山面水,氣勢十分壯觀。
云岡石窟修建的年限,除曇曜五窟外,產要的洞窟,大部完成于北魏南遷洛陽之前,自公元四六零年至公元四九四年,歷時四十余年。據說,在開鑿石窟時,工人每天要食用一萬五千斗鹽和五斗辣椒,又說云岡當時有千窟十萬個佛像。傳說雖未可全信,卻由此可想見當時規模之巨。
在云岡文物管理所楊萍君引導下,我們巡游了這偉大的藝術之宮。
進云岡佛寺大門,迎面便是五、六、七窟外檐外檐四層高的木構大樓,大樓的梁均已粉刷一新,特別是那黃綠琉璃瓦的屋頂,在藍天的映襯下,頗為壯觀。走進第五窟(此窟也叫大佛洞),窟頂是個不規則的橢圓形,洞中間是一坐佛巨像。窟的四壁雕滿佛龕和各種造像,其中以南壁天窗兩側浮雕的小佛像最為精彩。洞門左側,雕一菩提樹,樹下雕有二佛對坐像,二佛似正在思索著什么,神態很逼真。從藝術上講,第五、六兩窟達到了云岡造像技藝的最高峰。
六窟處在石佛古寺的正中,窟前室正門上,有清康熙題的“莊嚴法相”的橫匾,相傳是康熙巡游內蒙路過大同時所題的。此窟近似正方形,窟中央雕一直達窟頂的兩層方塔。此塔高十五米,塔方圓面積六十二平方米。方塔的二層,每面各雕一立佛,方塔四角各雕一九層出檐民族形式的塔柱,雕刻十分精巧、細膩,可見古代勞動人民的匠心。正面塔座下一個雕一立佛,另一個雕一大象,這里,顯然吸收了印度佛教藝術的一些精華。在窟的東、南、西的壁上及方塔柱的各面,雕刻有釋迦牟尼自誕生到成佛的故事的“連環現”,“佛的誕生”、“父子問答”、“山中求道”等二十余幅。這些故事現的雕刻,人物的神態自然,形象十分逼真。窟的四壁還雕有菩薩、化佛、飛天及殿堂樓閣等。窟的入口,有一浮雕,畫面描繪出釋迦牟尼出家時,和他愛馬依依異別的感情,也十分生動感人。我們深深被窟中生動多彩的現面所感染。伴隨著古代藝術家們的生花妙筆,我們似漫游在神話般的世界中。
在第八窟,窟門東側雕有三頭八臂騎牛的濕婆天像,兩側刻有五頭六臂乘金翅紐天像,姿態豐滿自然,充分表現了中印藝術的融合。第九窟一各釋迦洞,最惹人注目睥是窟頂上成群的飛仙。飛仙那盤翔飛舞的神姿,給人一種快樂和奔放的感覺;飛仙的長裙飄逸,裙緣微起,又給人以自然、瀟灑的感覺。最吸引人的是北壁拱門上的伎樂天,眾仙女有吹著排蕭,有的擊鼓,有的彈奏著琵琶,姿態逼真,神情瀟灑。在此窟中,我們對著中國古代豐富多彩的樂器,人們漫游其中,似處在神奇的音樂世界里,耳旁仿佛回響著優美動力人的洞簫笙歌。
還值得重一提的是二十窟,這是曇曜和尚最初開鑿的五窟之一。窟中刻的釋牟尼坐像,高達十三點七米,佛像唇薄鼻高,臉部豐滿,兩肩寬厚,看起來,十分雄偉壯麗。由于窟頂潰塌了,佛像完全處在露天,也正因如此,反而倒越發顯露出他的雄姿。這便是中外游人最注意的露天大佛。露天大佛的照片曾風行于國內外各地,一般都認為他是云岡佛群的代表。
此外,如第一、二窟的塔柱,第三窟北壁的三壁佛像,第十五窟數以萬計的小佛像群,其中壁的幾個小佛像,高僅有二厘米,第二十一窟的千體佛等,也都獨具風格,各具特點,真是不勝枚舉,美不勝收!來漫游云岡的人們,不但豐富了知識和藝術的感覺,也更增加了對祖國的熱愛。
為了便利游人,早在九年前,政府就開辟了通達云岡的公共汽車專用線。現在,在白天,每隔半小時,就有一輛公共汽車從大同市內開往云岡。據統計,云岡每年要接待十余萬游人。游人中有工人、農民、干部、學生,還有遠道來訪的先進工作者和專家。另外,僅從一九五五年到現在的統計,來自五大洲四十個國家的外國客人也有一千余位。去岡,為各國的文化交流,以及增進各國的友誼,正在發揮著巨大的作用。
在短短的十余年間,云岡變了,不但石窟本身煥發出奪目的光芒;它的周圍,也變得不能相認了。在通往去岡的公路上,可以聽到那雷鳴般的開山炮聲;可以見到晉華宮、馬良山、表磁窯、云岡等煤礦那高聳的豎井架。公路上,車水馬龍,一掃過去的荒涼與靜寂。路北的山梁上,新植的防護林帶,已長到一米上下高了。小葉楊那青脆的嫩枝,在微風中飄擺著多彩的身姿,似向游人招手致意。
摘自: 選自《中國新聞》1961年9月15日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