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二閘與公主墳專號》引言
焦菊隱
公主墳前的豐碑聳立,墻垣雖然塌毀,但往年的綺麗的精華,還未失卻。風景雖好,野花雖香,都不過伴著一對墳中人,虛耗了它們的美麗而已。這種動人的所在,即富有詩情,又富有歷史的興味,我們很不愿它們犧牲給廢墟枯骨。我們必須去領略領略風景,方不辜負二閘公主墳的盛名。
在11月22日,我們聚了幾個朋友,到二閘看閘水,到公主墳吃野餐。回來后,大家不約而同地都寫了些詩文。就有人主張湊起來刊行個專號。幸而得到伏園先生的允許,就借京副中出這么一張無聊的東西。我們本想把二閘與公主墳的傳說多多搜集點兒,似乎更有價值些;但一則時間少,二則各人都忙,只能供獻今天這些稿件。將來有機會我們想再接著寫。
趁著這個機會,我想說幾句話。
第一,我們中國人鑒賞的程度真正高明,最愛看傾垣敗閣,而尤其喜歡糊里糊涂地游玩。二閘和公主墳本是很著名的所在,試一問何以著名呢?答:因為游人很多。再問游人何以多呢?循環套的回答又是因為那地方著名。所以游名勝的中國人,大多數不懂得尋求歷史上的價值和興趣,游玩后除了莫名其妙的快樂外,交沒有什么印象,也更沒有什么留念。——趕緊更正,話說錯了,二閘旁的墻上真正有不少的留念,“某與某于某年某月某日同游于此”,“Do not Write”,“ll ne faut pas d’ecrir”……,還有那公主墳前石人臉上的墨眼鏡……那就是中國人懂得留念的表征,論到這里,我很希望以后出門去玩的人們,最好是把各該地短小歷史弄清楚,游玩時更覺得津津有味;游玩呢,無妨寫些東西,詳細的考據也好,風土的述略也好,文藝也好,反正最好是不止求肉的麻樂。
第二,我似乎應當說些正經話了。中國的各地名勝,都已頹廢殆盡了。就以北京內外的名勝面論,政府方面既不保存,人民的劣根性又善于“拆毀”,今天賣給“洋老爺”一尊佛去運往“外國博物院”,明天搬回家一棵大殿柱去燒火煮飯,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,所有的名勝便真變為“名”勝了。所以我主張我們應當由民眾組織一個委員會,保管修理一切的古名勝古建筑,并且把它們的歷史都整理出來。可你可別以為我這話有什么“保存國‘故’”的意味;我實在希望愛出門玩的朋友們這樣辦,我只是為娛樂方面設想的。
我在這里說了半天話卻只能代表我自己的意見;讀者要知分明,就請讀下文罷。
作者簡介:焦菊隱(1905—1975),作家。著有散文詩集《夜哭》、《他鄉》,小說集《重慶小夜曲》等。
|